圍產期一般指奶牛產前21天至產后2~3周,其中產前3周為圍產前期,產后2~3周為圍產后期。圍產期是奶牛整個泌乳周期中最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在這個階段,奶牛經歷了巨大的生理與代謝變化,以及一系列應激,如分娩、泌乳、日糧結構改變、環(huán)境改變等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奶牛的健康狀況。因此,圍產期飼養(yǎng)管理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奶牛整個泌乳期生產性能的發(fā)揮和牧場的經濟效益。
一 圍產前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瘤胃微生物與乳頭狀突起的生長,使奶牛逐漸由以粗料為主的飼喂模式向高精料日糧模式過渡;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減少疾??;減少產后代謝疾患。在這一時期,干物質采食量開始下降,母牛的體重損失可能開始,而這時候由于體內脂肪的動用使酮病的風險增加,脂肪肝的發(fā)生和高水平的非脂肪酸可能產生。圍產期前期建議策略為:補飼陰離子鹽,調整陰陽離子平衡,能預防圍產期疾病。例如:食欲不振、胎衣滯留、 酮病等;調整飼喂空間,保證有20%的空飼槽位,減少奶牛的擁擠,讓奶牛隨意自由采食;產犢前3天灌服丙二醇,有效預防酮??;臨近產犢,對于肥胖、瘦弱或有產乳熱史的母牛補充糖和鈣制劑(葡萄糖酸鈣);每天至少一次乳頭藥浴,尤其對乳房腫脹的臨產牛,創(chuàng)造干凈、衛(wèi)生、舒適的環(huán)境,減少乳房炎的發(fā)生率;密切關注牛群情況,對分娩癥狀異常(外陰留不明物,努責不見進展等)的牛只,及時處理;產前21天的牛只全部注射亞希硒酸鈉—VE注射液或VADE。
二 臨產牛只的觀察◆1 奶牛臨近分娩的主要癥狀:乳房腫脹明顯,乳頭有漏乳現象;出現頻繁起臥,弓腰努責,出現努責是分娩的典型癥狀;露出羊水泡或小牛蹄。 ◆2 各班工作交接時要交代生牛及牛群變動情況。(無論白班,夜班,還是小班擠奶人員交接班時必須報告有無生牛情況及班內牛群變化)◆3 堅持晝夜24小時值班,巡視待產牛群,發(fā)現臨產牛及時調入產圈,提倡自然分娩。遇到努責乏力或長時間娩不出情況時,進行嚴格消毒后軀,檢查胎兒的胎向、胎位、胎勢及產道開張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接產、助產措施,嚴格做好手臂、器械和牛只后軀及環(huán)境的消毒工作,出現異常情況及時找技術室值班人員協助處理?!? 要求對出現分娩癥狀的育成牛或出現難產狀況的成母牛,及時注射雌二醇一盒或普魯卡因5支外陰分四點注射,此工作由產房獸醫(yī)及技術室人員負責。◆5 產房人員發(fā)現分娩牛要密切關注并將待產間墊好稻草,準備接產工具及消毒液,及時報告產房獸醫(yī)或技術室人員分娩進程?!? 產房值班人員要第一時間掌握母牛羊水泡是否已經破裂以及破裂時間。
三 分娩牛的產道、胎兒檢查“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分娩是一種生理過程,在正常的情況下,不需要人為干預,我們提倡的是自然分娩,減少助產率和難產率。1 檢查項目:(1)母牛軟產道的開張情況,包括子宮頸、陰道、及陰道前庭、陰門這些部位開張是否良好,是否存在異常。(2)掌握胎兒的胎向、胎位、胎勢及胎兒的活力,是否死亡;判斷接產最佳時機。(3)母牛羊水泡是否破裂,何時破裂,不要人為的捅破羊水泡。2 產道檢查前的準備工作:檢查人員必須帶長臂手套,同時要對母牛的外陰部、尾根部及檢查者的手臂,用0.1%新潔爾滅或0.5%高錳酸鉀溶液徹底消毒。注意消毒時消毒液不能進入犢牛的眼、口及鼻腔內,以防影響犢牛日后的飲奶。3 注意事項:3.1 消毒工作不得走形式,要確保消毒質量。3.2 檢查人員在檢查時要詳細、快速、準確。一次即能掌握牛只的詳細情況,避免頻繁的產道檢查。3.3 檢查時發(fā)現異常,要及時解決,如無法解決要及時報告組長或技術室值班人員協助處理。3.4 產房人員要提前做好接產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初乳(頭胎牛分娩時必須提前解凍初乳)、助產器具、助產鏈、消毒水等。
四 母牛的接產工作●1 消毒同產前產道檢查。●2 助產時如果發(fā)現母牛產道內羊水流盡,干澀時,必須向產道內灌注適量的石蠟油,但要注意灌注器的衛(wèi)生消毒工作?!? 注意在母牛產道開張良好的情況下,當犢牛頭部娩出產道時,結合母牛的怒則有節(jié)奏的拉出胎兒,并迅速倒控羊水,有節(jié)奏的拍打肩部,掏出口腔內的羊水等搶救措施(不管是否有羊水,搶救措施一定要有)?!? 搶救結束后的犢牛,馬上裝車稱重,臍帶保留長度在4~5厘米左右,外周根部潑灑10%碘酊消毒,同時檢查是否有副乳頭,用消毒的手術剪及時剪掉,并做好皮膚的消毒工作?!? 要盡快讓母牛站立起來,以促使子宮復位,減少產道出血,防止產后麻痹,防止子宮脫?!? 將分娩母牛趕入產房屋內進行護理流程,去尾毛、用溫水洗后軀、快速擠初乳、肌注氟尼辛葡甲胺、灌產后輔料加20升溫水,擠奶后放入護理牛舍,觀察胎衣掉落情況,并及時準確記錄接產過程。
五 圍產后期主要目標盡量克服干物質采食量降低和能量負平衡,及時調控并觀察奶牛,盡早恢復體質,減少代謝病的發(fā)生,確保轉入高產牛群時奶牛處于良好的健康狀態(tài)。關鍵的管理因素是監(jiān)測和觀察這些母牛的能力,以確保他們移至高產群,或者在面臨較高富含營養(yǎng)飼糧的挑戰(zhàn)時,所有的母牛都健康。為了監(jiān)測母牛的狀態(tài),下列的評估應該引起注意:監(jiān)測飼料進食量,觀看母牛是如何侵襲性地采食,或者“攻擊”新鮮飼料。監(jiān)測每日的奶量,對奶量上升緩慢的牛只,應做進一步檢查。每日測量體溫,直至體溫跌至39.2℃以下,如體溫超過39.5℃,應進行治療。用聽診器聽診瘤胃(母牛每分鐘應該有1~2次的瘤胃蠕動)觀察子宮分泌液的異常氣味和特征,在第4天、第7天和第10天進行子宮分泌液的監(jiān)測進行母牛尿液或牛奶的酮體測試,用以評估母牛的能量狀態(tài)對于2胎或2胎以上的經產牛以及肥胖牛只,應在產犢后立即靜脈點滴糖和鈣制劑,預防酮病和產后癱瘓的發(fā)生,減少胎衣滯留率。對于胎衣不下者,應及時向子宮內投服安宮泡騰片2片或肌注PG。圍產期奶牛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整個泌乳期的產奶量以及產后繁殖性能能否得到很好的恢復。如果奶牛場管理者能夠控制圍產期母牛的飼喂方案,那么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代謝問題就很少發(fā)生,奶產量也能達到最高水平。
六 圍產期的飼養(yǎng)管理要點1 圍產前期的飼養(yǎng)由于胎兒和子宮的急劇生長壓迫消化道及分娩前血液中雌激素與皮質醇激素上升,使圍產前期的奶牛干物質進食量顯著降低。據報道奶牛產前7天~10天進食量降低20%~40%。因此,此階段應提高日糧營養(yǎng)濃度,在保證奶牛的營養(yǎng)需要的同時調整微生物區(qū)系,以適應產后高精料日糧。同時增喂精料還可以促進瘤胃內絨毛組織的發(fā)育,增強瘤胃對揮發(fā)性脂肪酸的吸收能力。對于體況過肥的牛應在日糧中添加6克~12克的煙酸,以降低酮病和脂肪肝的發(fā)病率。為預防乳熱癥的發(fā)生,應將日糧鈣含量降為20克/天~40克/天、磷為30克/天、鈣磷比為1:1,鈉和鉀也應控制,避免乳房過度水腫。2 圍產后期的飼養(yǎng)奶牛分娩體力消耗很大,應及時飲溫熱的麩皮鹽鈣湯10千克~20千克或嘉立荷公司自制的產后灌服包,以利于奶?;謴腕w力和胎衣排出。若在產后3小時內,靜注5%的氯化鈣500毫升或10%葡萄糖酸鈣500毫升~1000毫升,可預防胎衣滯留和乳熱癥的發(fā)生。為使奶牛惡露排凈和產后子宮早日恢復,肌注縮宮素或PG。產后30天,檢查子宮復舊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產后一周內,飼喂適口的產后料,有利于恢復體力,維持能量平衡,增加產奶量。同時獸醫(yī)觀察奶牛的采食,糞便,反芻等情況,及早預防,及早處理,使牛平穩(wěn)度過圍產期,走上穩(wěn)產高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