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依據引起酮病的原因對酮病進行了分類,介紹了血酮、尿酮、乳酮的檢測方法及酮病的主要治療方法、酮病的預防和群體評估方案。
關鍵詞:奶牛;酮?。粰z測;治療;預防
隨著產奶量的提高,酮病逐漸成為危害奶牛健康最重要的代謝病,還可繼發(fā)胎衣不下、子宮炎、真胃變位等疾病,已成為制約奶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國內獸醫(yī)對酮病認識不足,往往忽視了亞臨床酮病,對其診療存在誤區(qū),導致許多病例發(fā)展為臨床型酮病而加劇了牧場的損失。本文對酮病的分類、檢測、治療、監(jiān)測及預防等進行了簡單的論述,以供參考。
1 酮病的概念及分類
酮病是由于干物質采食量不足,能量不能滿足奶牛維持和生產需要,造成體脂動員過度,超過了肝臟的代謝能力,導致血液中酮體(β-羥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含量升高而引起的疾病。瘤胃中丁酸吸收過多也可引起血液中酮體含量升高而直接發(fā)病。懷孕牛往往從產前21d左右開始干物質采食量下降,并進行體脂動員。有研究表明,奶牛產犢當天的能量需求是產犢前的兩倍,而此階段的采食量卻下降,因此所有的新產牛都會經歷能量負平衡,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酮體產生。
酮病的分類方法比較多,可根據癥狀分為臨床性酮病、亞臨床性酮病、神經型酮病和消耗性酮病等。本文主要依據引起酮病的原因,將其分為I型酮病、II型酮病和富丁酸青貯型酮病。
1.1 I型酮病
I型酮病通常由產后能量代謝負平衡引起。病牛往往在圍產期管理良好、產犢正常、泌乳開始表現良好,后期主要是由于高產而干物質采食量不能滿足機體需求,體脂動員引起酮體產生增加而發(fā)病。I型酮病主要發(fā)生于產后3~4周,由于肝臟沒有受到損傷,因此只要提供足夠的生糖先質就可以緩解能量負平衡。預防該型酮病的重點是提高產后干物質采食量,尤其是谷物類飼料,但是要預防瘤胃酸中毒。很多人認為日糧中添加脂肪、增加日糧濃度可以緩解能量負平衡,但是脂肪不能提供生糖先質,反而會增加肝臟脂肪酸流量,同時脂肪添加量過高也會影響采食量,導致I型酮病的發(fā)生。I型酮病較易治療,一般5~7d即可治愈。
1.2 II型酮病
II型酮病即通常所說的肥胖綜合征,主要由脂肪肝引起,一般發(fā)生在產后12周。脂肪肝是由于體脂動員超過了肝臟代謝的能力而導致脂肪在肝臟沉積。肥胖牛產后采食量較產前下降幅度比正常牛大,因此患脂肪肝的幾率更大。因產前飼養(yǎng)管理不當(如過度擁擠、頻繁轉群、日糧不合理等)造成的干物質采食量下降會加劇產前體脂動員的程度,引起肝臟脂肪的沉積。脂肪肝破壞肝臟細胞,降低了肝臟代謝脂肪和糖異生功能,因此一旦泌乳開始,隨著能量負平衡的加劇,機體就會動用更多體脂,進一步加劇肝臟脂肪浸潤,導致酮體生成增加。有研究表明,酮病與免疫力降低有直接關系,這是由于免疫器官均為高能耗器官,免疫功能的發(fā)揮依賴于能量的供給,因此發(fā)生酮病時抗體能量不足造成免疫力降低,直接導致產后1個月內感染性疾病高發(fā)(乳房炎、子宮炎等)。預防II型酮病的關鍵在于加強產前飼養(yǎng)管理,控制體況,減少肥胖牛,減少圍產期應激,降低產前體脂動員程度。II型酮病難于治療,持續(xù)時間長,有的可達1個月。
1.3 富丁酸青貯型酮病
富丁酸青貯型酮病是因瘤胃吸收過多丁酸轉化為酮體而引起,主要是由飼喂不良青貯造成。青貯原料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小于2.5%)、干物質含量太低都會導致梭菌生長而產生大量丁酸。一般丁酸型青貯蛋白質降解嚴重,因此有強烈的刺鼻味道,嚴重影響采食。有研究表明,奶牛每天攝入丁酸超過50~100g即可導致酮病,超過200g可導致嚴重酮病。發(fā)酵不良的青貯盡量不要飼喂圍產期牛,丁酸含量超過2%的青貯沒有任何營養(yǎng)價值,飼喂后反而會帶來各種問題
2 酮病的檢測
有些酮病并不表現臨床癥狀,尤其是亞臨床酮病,因此臨床上通過觀察牛的采食、精神狀態(tài)等來判斷是否發(fā)生酮病的方法并不確實,需要借助一定的檢測手段進行診斷。臨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血酮(BHBA)、尿酮、乳酮檢測。
2.1 血酮檢測
檢測血液中β-羥丁酸是酮病檢測的金標準。一般認為健康成年奶牛血液中β-羥丁酸含量低于1.4mmol/L,1.4~3.0mmol/L為亞臨床性酮病,>3.0mmol/L為臨床性酮病。目前專用的血酮檢測儀(如雅培Precision.Xceed檢測儀等)檢測酮病最為準確,但因成本比較高,單頭檢測成本在30~50元,因此多用于牛場酮病的風險評估,不建議用于個體牛檢測。
2.2 尿酮檢測
主要是針對尿液中的乙酰乙酸及丙酮進行檢測。國外有多種檢測用試紙條,國內最常用的是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尿酮體檢測試紙條。尿酮試紙條敏感性在90%左右,由于采樣及檢測成本較低,因此適用于個體牛的檢測。常用酮粉法檢測尿酮,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低(60%),因此只能區(qū)分臨床性酮病,而不能檢測亞臨床酮病。尿酮檢測的缺點是尿液采集困難,通過外陰刺激法只有40%左右的??梢耘拍颉τ谟么碳しú荒芘拍虻哪膛?,可采用輸精管外套導尿,操作的關鍵在于外陰部的消毒,導尿過程中動作要輕柔,防止誤傷尿道。
2.3 乳酮檢測
與尿酮一樣,主要是檢測乳中乙酰乙酸,也可以檢測β-羥丁酸,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低(60%左右),其優(yōu)點是采樣方便,目前在國內使用較少。
3 酮病的治療
治療是降低酮病損失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治療不當,不但增加不必要的治療費用,更有可能繼發(fā)乳房炎、子宮炎、真胃變位等疾病,甚至造成病牛被淘汰。
因此要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法,并且要做到實時監(jiān)控。酮病的根本是能量負平衡,因此治療酮病首先應提升血糖濃度,同時增加生糖先質供給。主要有3種方法:
3.1. 靜脈注射葡萄糖,快速升高糖水平,刺激胰島素分泌
靜脈注射葡萄糖在血液中只維持2~3h。臨床性酮病葡萄糖的用量為50%葡萄糖500m L,除神經型酮病每4~6h重復使用一次外,其他牛注射一次即可。葡萄糖使用量過大、頻率過高,會出現一些副作用,如血糖升高引起胰島素分泌減少,影響糖異生;影響食欲,導致采食量降低;因高血糖具有利尿作用,因此經尿液損失的電解質(Na、K等)增加,容易繼發(fā)其他疾??;反復輸注高糖會誘發(fā)靜脈炎。目前國內獸醫(yī)對葡萄糖的使用量過大,過于頻繁,忽略了其他的治療措施。
3.2. 口服生糖先質,主要有丙二醇、甘油、丙酸鈣等。
丙二醇經瘤胃壁直接吸收后肝臟將其轉化為糖,一般治療劑量為500m L/d,經口灌服,持續(xù)3~5d。丙二醇適口性差,因此不能將其同飼料一起飼喂,而灌服時可引起牛應激,所以最好在牛采食結束后灌服??诜咸烟腔蚣t糖治療酮病是不科學的,因為糖在瘤胃內很快被降解為揮發(fā)性脂肪酸,并不能提供生糖先質達到升高血糖的目的。
3.3. 注射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能夠增加葡萄糖的生成,持續(xù)時間為2~4d,但是具有免疫抑制及導致流產的風險,因此僅限用于產后5~50d發(fā)生臨床性酮病的牛,使用1次即可,應避免重復使用。目前,國內獸醫(yī)往往只關注臨床性酮病的治療而忽略了亞臨床性酮病的診斷及防治。研究顯示,對亞臨床酮病給予適當的治療可以明顯降低罹患臨床性酮病的風險。針對亞臨床酮病,一般補充生糖先質即可,例如丙二醇500m L/d,連用3~5d,血酮或尿酮轉為正常即可停止治療。另外,治療時一定要隨時觀察奶牛臨床表現,預防子宮炎及真胃變位的發(fā)生。有些酮病難于治療,尤其是II型酮病,筆者經歷過最長的一頭牛連續(xù)治療26d,而最短的只有3d,因此酮病痊愈的判斷不能僅依靠臨床癥狀,需要隨時進行尿酮檢測以判定是否需繼續(xù)治療。
4 酮病的預防
預防酮病的根本是防止奶牛產前采食量下降過多,降低體脂動員程度,增加產后采食量,減少能量負平衡的程度及持續(xù)時間,應該從牛群管理、添加劑使用及產后護理等幾方面著手。
奶牛采食量不下降的前提是沒有不良環(huán)境和應激。
圍產前期如果干物質采食量低于12kg就應該引起警惕。圍產期奶牛采食量下降非人為可控,因此要盡量減少其他應激因素。圍產期轉群是主要的應激,在轉群時不能粗暴對待奶牛。5頭以上一起轉群比較合適,以降低由于牛群爭斗引起的應激。研究顯示,產前和產后的飼料原料一致有利于產采食量恢復?,F在很多牛場為了降低成本,產前牛飼喂不良青貯料,不給苜蓿,這種做法對產后采食量的恢復有很大影響,會導致酮病高發(fā)。奶牛采食時有拱料的習慣,以至于飼喂不久就很難吃到食物,所以要頻繁推料,在增加采食時間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飼料的二次發(fā)酵。產房的管理也很重要,給奶牛提供充足的產犢空間、飼料及飲水,并保持環(huán)境的安靜、舒適,可降低產犢應激。其他管理措施包括避免熱應激和冷應激、水槽及料槽干凈充足、運動場整潔、加強消毒等,總之要提高牛的舒適度??刂聘赡膛sw況,避免過肥。肥胖牛產后采食量下降更為嚴重,很容易發(fā)生脂肪肝,形成II型酮病,一般來說干奶牛體況評分以3.5分為宜(5分制),圍產前期肥胖牛應控制在10%以內。
使用煙酸。煙酸參與脂肪代謝,可以有效減少酮病發(fā)病率,產前每頭牛每天6~10g,產后牛也可以使用。
飼喂過瘤胃膽堿,每頭牛每天60g,產前產后各飼喂30d。膽堿可增加肝臟用于運輸甘油三酯的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產量。將甘油三酯運輸到其他組織,能減輕能量負平衡時肝臟脂肪沉積。
飼喂生糖先質,包括丙二醇、丙酸鈣等。國內很多牛場產后灌服丙二醇預防酮?。刻?00~500m L,連用3~5d),效果明顯。如產前預防可每天灌服150m L,連用15d,但可操作性差,可能無法堅持。丙二醇適口性差,因此不能與飼料一起使用,灌服時避免灑在飼料上影響牛采食。
干奶期使用莫能菌素。莫能菌素可以抑制革蘭氏陽性菌,增加瘤胃中丙酸產量,從而減輕酮病和脂肪肝,但是效果持續(xù)時間短。
筆者對科特壯(主要成分是B族維生素)預防肥胖牛酮病進行了試驗,產前注射2針,產犢當天注射1針,效果良好??铺貕芽捎糜诟赡唐诜逝峙5膫€體干預及酮病的輔助治療,其作用機理是修復肝臟,保證肝臟的糖異生及免疫功能,降低脂肪肝的影響。
5 酮病群體評估方案
酮病與飼養(yǎng)管理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酮病發(fā)病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牛群飼養(yǎng)管理水平,可以作為飼養(yǎng)管理的指示燈。許多牛場的亞臨床性酮病發(fā)病率在15%左右。威斯康辛大學Gray將亞臨床性酮病發(fā)病率10%作為牛場管理良好的警戒線,評估時采用75%的置信區(qū)間,樣品數不低于12頭,進行血液β-羥丁酸檢測,以1.4.mmol/L作為臨界點。調查顯示大多數酮病發(fā)生在產后前幾周,尤其是第2周,一項調查結果認為92%的酮病發(fā)生在產后65d內,因此建議檢測時間為產后5~50d,采樣時間在第一次飼喂開始后4~5h為宜。以12頭為例,β-羥丁酸≥1.4mmol/L的牛大于2頭為陽性牛群,1頭或2頭為臨界,0頭為陰性牛群。至少每個月進行一次評估。通過陽性牛的分布特點,區(qū)分I型、II型及富丁酸青貯型酮病,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除血酮檢測外,還可以通過監(jiān)測牛奶中脂肪/蛋白比(F/P)進行評估。能量負平衡牛需要動用體脂,部分動員的脂肪酸直接進入乳汁導致乳脂率升高,因此脂蛋比可以作為酮病檢測的指標,如果40%的新產牛第一次DHI測定時F/P大于1.5,該牛群可能有酮病問題。F/P對于牛群具有指示性作用,但是對于丁酸型酮病不太適用
產前血液非酯化脂肪酸(NEFA)也可以作為酮病的評估指標,但變異比較大,不是酮體的直接指標,并且檢測比較困難,因此很少應用。
酮病已經成為影響牛群健康的重要因素,牛場管理者和獸醫(yī)應加強對酮病的重視程度,特別是亞臨床性酮病的監(jiān)測及防控,以保障牛群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賈宗菲, 石建明, 弓慧每, 等. 不同方法檢測奶牛亞臨床酮病的比較[J]. 中國奶牛, 2010(8):43-45.
[2] 龍森, 邢欣, 張日和, 等. 圍產期奶牛生產性疾病研究進展[J]. 中國奶牛, 2009(4):38-39.